202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《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》和巜中小学生成式人工皆能使用指南》。近日,央视财经频道推出了《人工智能:时代的机遇和挑战》微型纪录片,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,今天向大家汇报的主题是《关于AI赋能教育的思考》,抛砖引玉。
一、什么是AI?
1、Al概述:即人工智能(Artificial Intelligence),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人类智能的理论、方法和技术。
2、核心目标:让机器具备感知、推理、学习和决策能力。
3、主要领域:机器学习、自然语言处理、计算机视觉、机器人学等。
4、应用场景:语音助手、自动驾驶、医疗诊断、智能推荐等。
5、发展阶段:分为弱AI(特定任务智能)和强AI(通用人类水平智能,尚在研究中)
二、AI的发展史
人类的进步史,就是AI的发展史。AI的发展绝对不是某一位科学家的奇思妙想,它也是通过了漫长的发展,才走到了今天的地步。而今天的AI,并不是人工智能的尽头,恰恰相反,这只是人工智能的开端,对于AI来说,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。
(一)石器时代: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一个时代,大约从250万年前开始,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结束,持续了约250万年。这一时代主要以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,人类依靠采集、狩猎和捕鱼为生。早期的石器较为粗糙,随着时间推移,石器制作技术逐渐进步,出现了更为精细的石器工具。
(二)农业时代:农业时代大约从公元前10000年左右开始,到公元18世纪末工业革命兴起前结束,持续了约12000年。在农业时代,人类逐渐掌握了种植和畜牧技术,开始定居生活,形成了村落和城镇。以中国为例,在农业时代,粮食产量逐步提高,如汉代时,平均亩产约为132公斤,到了宋代,平均亩产已达到约225公斤。
(三)工业时代:工业时代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,以机器化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为主要标志,工业时代大约持续了200年左右。在工业时代,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。例如,1870 年至1913年间,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4倍多。工业国家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,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超过农业。
(四)信息时代:信息时代一般认为从20世纪中叶开始。如果以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为标志,到2025年,信息时代已经发展了79年。在信息时代,计算机性能不断提升。例如,微处理器的性能按照摩尔定律每 18-24个月翻一番。互联网也得到了广泛普及,截至2023年,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超过50亿人。
(五)人工智能时代: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正式确立了人工智能的学科地位,标志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开启,到2025年,人工智能时代已发展了69年。近年来,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,2012年至2022年,人工智能芯片的算力提升了超过 1000 倍。
三、AI赋能教育
(一)学会使用AI
1、提质减负,聚焦核心教学。自动化处理重复性工作:AI 可快速完成作业批改、成绩统计、教案格式优化等机械任务,节省教师 30%-50% 低效劳动时间,将精力投向教学设计、学生情感沟通等核心工作。资源智能整合:通过 AI 工具(如文献检索、课件生成平台)快速获取优质教学素材,避免低效“搜资料-拼课件”的耗时过程。
2、实现精准化、个性化教学。学情分析更智能:AI 可通过课堂互动数据、作业正确率等多维度分析学生知识薄弱点,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,辅助教师定制分层教学方案。动态调整教学策略:利用 AI 实时反馈,教师可即时调整授课节奏,针对性补强难点,避免“一刀切”教学。
3、创新课堂形式,激发学习兴趣。沉浸式学习体验:AI 驱动的虚拟现实(VR)、增强现实(AR)工具可将抽象知识可视化,尤其适合低龄学生理解复杂概念。互动模式升级:智能问答机器人、AI 语音互动等工具可增加课堂趣味性,提升学生参与度,尤其吸引数字化原住民的注意力。
4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核心能力。示范“人机协作”思维:教师主动使用 AI 工具,可直观向学生展示“如何用技术解决问题”,帮助学生建立“技术是辅助手段”的理性认知。引导 AI 伦理与批判性思维:通过使用 AI 过程中的案例(如“AI 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”“信息真实性辨别”),教师可自然融入伦理教育,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审慎态度和独立思考能力。
(二)、理性看待AI
1、应对情感与价值观教育,AI 无“心”胜任。学生的情绪疏导、品德培养(如责任感、同理心)依赖教师面对面的情感互动与身教示范。AI 的程序化回应无法传递人类特有的关怀温度,例如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安抚、课堂冲突中的价值观引导,必须由教师亲自完成。
2、思维能力培养,警惕 AI 替代独立思考。过度依赖 AI 生成答案或模板,会弱化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。教师需主导“思维训练”环节,例如通过开放式提问引导学生质疑 AI 结论的全面性,避免技术成为“思考惰性”的温床。
3、知识把关与实践指导,AI 有“限”需人兜底。信息准确性:AI 可能输出错误或偏见内容,需教师人工核查过滤;实践教学:手工、体育等实操课程,以及课堂突发情况,必须通过教师现场示范与灵活应变实现。
参考资料
1、《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(2025版》
2、《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(2025版)》
作者|李世宏
编辑|梁久红